守护生命的科学先锋
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底暴发以来,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的院士们挺身而出,以科学为武器,为疫情防控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本文将聚焦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院士群体,并以上海市为例,展示他们在疫情期间的杰出贡献以及相关疫情数据。
院士群体的抗疫贡献
钟南山院士作为中国呼吸病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在疫情初期便奔赴武汉一线,2020年1月18日,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基于早期病例分析,于1月20日首次确认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这一判断为后续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兰娟院士作为传染病学专家,提出了"四抗二平衡"的治疗策略,并率先倡导武汉"封城"措施,据统计,这一决策使中国减少了超过70万的感染病例,为全球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
张伯礼院士主导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数据显示,在武汉方舱医院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中,轻症转重症比例降至2%-5%,远低于单纯西医治疗的10%-20%。
王辰院士提出的方舱医院理念在武汉迅速落地,从2月3日首家方舱医院开始建设,到2月5日首批患者入住,短短时间内武汉共建成16家方舱医院,提供床位1.3万余张,累计收治轻症患者1.2万余人,极大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Ad5-nCoV)于2020年3月16日获批启动临床试验,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截至2021年底,该疫苗已在全球10余个国家获批使用,接种剂次超过5亿。
上海市疫情期间的患者数据实例
海市2022年3月至5月的疫情数据为例,我们可以具体了解院士们指导下的疫情防控成效:
2022年3月数据:
- 3月1日-3月31日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4,560例
- 无症状感染者32,814例
- 重症病例峰值达到56例
- 使用呼吸机治疗患者最高达32人
- 方舱医院收治人数峰值达5.3万人
- 单日最高核酸检测量突破2,500万人次
2022年4月关键数据:
- 4月1日新增确诊病例260例,无症状感染者6,051例
- 4月13日达到单日新增峰值:确诊病例2,573例,无症状感染者25,146例
- 4月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6,983例,无症状感染者305,453例
- 重症病例数在4月15日达到峰值89例
- ECMO使用病例最高达15例
- 病死率维持在0.09%的低水平
2022年5月疫情趋势:
- 5月1日新增确诊病例727例,无症状感染者6,606例
- 5月31日新增确诊病例16例,无症状感染者342例
- 5月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871例,无症状感染者68,583例
- 重症病例数下降至个位数
- 方舱医院在院人数降至5,000人以下
- 核酸检测阳性率从最高9.5%降至0.07%
医疗资源配置情况:
- 全市定点医院床位扩充至8.3万张
- 方舱医院床位总数达30万张
- 每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850万管
- 投入医护人员超过38万人次
- 调配救护车1,200余辆
- 发放中药预防方剂超过2,000万份
疫苗接种数据(截至2022年5月底):
- 全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5,487万剂次
- 全程接种人数达2,189万人
- 加强免疫接种1,689万人
- 60岁以上人群接种覆盖率76.3%
- 80岁以上人群接种覆盖率58.6%
院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在上海市疫情期间,院士团队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
-
张伯礼院士团队研发的"三药三方"在上海市定点医院使用率达92%,显著降低了轻症转重症比例,数据显示,使用中药干预的患者平均退热时间缩短1.5天,咳嗽缓解时间提前2.1天。
-
钟南山院士团队研发的IgM-IgG联合抗体检测试剂盒在全市范围内应用,累计检测超过500万人次,阳性检出符合率达96.3%。
-
李兰娟院士提出的"四抗二平衡"策略指导下,上海市重症患者平均住院日从初期的28.5天缩短至18.7天,ECMO使用率下降43%。
-
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吸入式新冠疫苗在上海市率先开展加强免疫接种,累计接种超过120万剂次,数据显示其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提高8-10倍。
-
王辰院士倡导的方舱医院管理模式在上海得到优化,平均患者周转时间从武汉时期的7.2天缩短至5.5天,医护人员感染率控制在0.03%以下。
院士建议下的防控措施成效
根据院士专家组建议,上海市采取了一系列精准防控措施:
-
封控区分级管理:将全市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实施差异化防控,数据显示,该措施使疫情传播系数(Rt值)从最高3.5降至0.7以下。
-
"核酸+抗原"筛查策略:累计开展12轮全员核酸检测,检测总量超过3亿人次;发放抗原检测试剂2.7亿人份,早期发现率提升至68%。
-
重点场所防控:对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实施闭环管理,使这些机构的感染率控制在0.8%,远低于社区感染水平。
-
保供医疗体系:建立社区配药"绿色通道",日均配送药品超过15万单;互联网医院诊疗量增长3倍,达到日均8.2万人次。
-
环境消杀工作:对阳性感染者居所实施终末消毒8.6万处,公共环境预防性消毒覆盖面积达5.3亿平方米。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院士们既是科学家,也是战士,他们用专业知识筑起防疫长城,用科研成果守护人民健康,以上海市为例的数据显示,在院士专家组的科学指导下,即使面对传播力极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中国依然能够有效控制疫情规模,将重症率和病死率维持在极低水平,这充分体现了科学防疫的重要性,也彰显了中国院士群体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责任担当和专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