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是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可增加货币供应量。如 2025 年 5 月 7 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预计释放长期资金约 1 万亿元。
降准的内涵与影响

在金融领域的宏大舞台上,降准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犹如一颗关键棋子,频繁牵动着经济运行的脉络,对市场各方产生着深远影响,究竟什么叫降准呢?
降准,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求,而按规定比例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这一比例要求,便是存款准备金率,当央行决定下调该比率时,就意味着降准操作的实施。
从银行层面来看,降准直接增加了银行的可支配资金量,原本被“冻结”在央行账户上用于满足准备金要求的资金,如今得以释放,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规模随之扩大,这就好比给银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其有更充裕的弹药去拓展业务,对于资金渴求的企业而言,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增强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以往因信贷额度紧张而难以获得贷款的企业,在降准后有了更多机会从银行获取资金支持,用于扩大生产、技术研发或升级设备等,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实体经济茁壮成长。
在宏观经济的视野下,降准是一种有力的调控手段,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央行通过降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旨在刺激经济增长,资金如活水般流淌至各个经济角落,能够带动投资与消费的双重升温,企业获得资金后加大投资,无论是新建工厂、购置生产设备,还是投入研发项目,都将直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随着企业经营活动复苏,员工薪资增长,消费者信心也会得到提振,进而增加消费支出,从需求端拉动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这种流动性的注入,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让企业与居民对未来经济发展抱有信心,减少因经济不确定性而带来的谨慎观望情绪。
降准的影响并非全然积极,也需要警惕潜在的风险,过多的流动性可能会引发资产泡沫,资金若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或股市,可能会催生房价、股价的非理性上涨,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一旦泡沫破裂,将对金融体系稳定造成严重冲击,损害普通投资者利益,央行在实施降准政策时,往往会搭配其他监管措施,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真正需要的地方,避免资金空转或脱实向虚。
从国际环境考量,降准也是应对外部挑战的策略之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当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发生变化,如美联储加息或降息,会引发全球资金流动波动,国内降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本国货币汇率,保持金融市场相对稳定,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韧性,通过合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能够调节内外利差,吸引或留住国际资本,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与金融安全。
回顾历史,不少国家在经济发展关键时期都曾运用降准这一工具,以美国为例,在 2008 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美联储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挽救了濒临崩溃的金融体系,为经济复苏争取到宝贵时间,同样,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降准也多次扮演“及时雨”角色,面对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等挑战,适时降准为经济平稳过渡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让我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稳健前行。
降准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一环,承载着促进经济增长、稳定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等多重使命,它既为企业发展铺就资金之路,助力实体经济腾飞,又需在风险防控的平衡木上谨慎前行,避免引发过度投机与资产泡沫,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降准仍将是央行手中的关键政策工具,持续发挥其独特作用,在经济运行的浪潮中保驾护航,推动我国经济向着高质量、可持续方向稳步迈进,每一次降准决策,都是对当前经济状况的精准把脉与应对,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金融海洋里,指引着经济航船破浪前行。
标签: 降准 利率 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