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荤”最初指的是散发出强烈气味的植物。
“荤”字最初代表的是葱蒜姜类味道很重的辛臭蔬菜,而非肉类,这个意义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主要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一、荤字的起源与本义

1、起源:“荤”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形状像一种植物,其原始含义与肉食无关,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荤”原指葱、蒜等有特殊气味的植物,这些植物的气味浓烈,因此被称为“荤”。
2、本义:在古代汉字中,“荤”指的是那些具有强烈气味的蔬菜,如葱、蒜、韭、薤等,这些蔬菜因其特殊的气味而被称为“五荤”,在佛教和道教中被认为不利于修行,因为它们容易引发人的欲望和烦恼。
二、荤字意义的演变
1、佛教传入与素食主义兴起:随着魏晋时期佛教的传入和盛行,素食主义开始流行,佛教徒为了保持清净心,避免食用可能引发欲望的食物,因此将“五荤”列为禁忌。
2、梁武帝萧衍的推动: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的母亲献太后张尚柔既遵守佛家的禁吃“五荤”戒律,又不吃肉类,只吃素,为了尽孝心,萧衍下令天下信佛的人都要学他妈,只准吃素,不准吃肉,这一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素食主义的普及,并促使“荤”字的意义逐渐从蔬菜转向肉类。
3、语言习惯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习惯了用“荤”来指代肉类食物,这种语言习惯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
三、现代语境中的“荤”
在现代汉语中,“荤”通常指的是鸡鸭鱼肉等动物性食物,需要注意的是,“腥”字才是真正与肉食有直接关系的字,在古代,“腥”指的是病猪肉或未煮熟的肉类,后来,“荤”和“腥”逐渐合二为一,变成了一个固定组合的词语“荤腥”,统指动物性食物。
四、相关表格:荤字意义演变对比
时间阶段 | “荤”字意义 | 影响因素 |
古代 | 指葱蒜姜等有特殊气味的蔬菜 | 无直接关联肉类 |
魏晋以后 | 逐渐指代肉类食物 | 佛教传入、素食主义兴起、梁武帝萧衍的政策 |
现代 | 泛指鸡鸭鱼肉等动物性食物 | 语言习惯变化、社会文化变迁 |
上述表格仅展示了“荤”字意义演变的主要阶段和影响因素,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
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荤”字的具体含义和使用习惯可能存在差异。

“荤”字最初代表的是具有强烈气味的蔬菜,而非肉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荤”字的意义逐渐转向了肉类食物,这一转变过程受到了佛教、道教以及人们饮食习惯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