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于1990年流入国内,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引入期货交易机制。
期货流入国内的历程与影响

期货,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流入国内的过程,见证了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与发展的轨迹,对国内经济、金融格局以及投资者群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货市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欧洲中世纪,当时农产品贸易的兴起催生了远期合约的雏形,为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提供了最初形式的工具,随着时间推移,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在欧美国家蓬勃发展,形成了成熟的交易体系与规则,而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引入相对较晚,但发展步伐却稳健且迅速。
上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是中国期货市场萌芽的阶段,彼时,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价格双轨制并存引发了诸多商品价格波动风险,为了帮助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锁定成本、稳定经营,监管部门开始探索引入期货交易机制,1990 年 10 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诞生的雏形,主要以现货交易为基础,逐步尝试远期合约交易,开启了中国期货市场艰难却又意义非凡的探索之路。
进入 90 年代,各地期货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度出现盲目发展的态势,交易品种繁杂、规则不一,市场乱象频出,这一时期,过度投机盛行,部分交易所为吸引交易量,放松监管,导致风险不断累积,一些有色金属期货品种价格剧烈波动,出现多次逼仓事件,不仅让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也给整个市场声誉带来极大冲击,面对混乱局面,国家果断出手整顿,1993 年 11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停止新的期货交易所审批,对已有交易所进行清理整顿,保留少量规范试点,期货交易品种也大幅缩减,只保留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铜、铝、大豆等,为后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998 年 8 月,国务院进一步对期货市场进行结构性调整,将原来的 14 家期货交易所合并为 3 家,即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品种精简优化,同时出台一系列严格监管法规,涵盖交易制度、保证金制度、涨跌停板制度等核心环节,构建起相对统一、规范的市场框架,此后,中国期货市场步入稳步发展阶段,成交量逐渐放大,参与主体日益多元,除传统现货企业外,金融机构也开始涉足,利用期货套期保值、套利等功能管理风险。
2006 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这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它填补了国内金融期货领域的空白,首个推出的沪深 300 股指期货合约,为证券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有效风险管理工具,股市投资者可以通过卖空股指期货对冲股票持仓风险,机构投资者能运用复杂策略优化资产配置,增强市场稳定性,这一阶段,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联动性加强,价格发现功能凸显,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全球大宗商品定价开始出现“中国声音”,国内铜、铁矿石等期货价格走势成为国际同行关注焦点,反映中国供需格局变化对全球资源分配的影响。
回顾期货流入国内的历程,从初期摸索到规范发展,再到金融期货破冰前行,每一步都紧密贴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与金融改革节奏,期货市场如今已深深融入国民经济血脉,为企业保驾护航,助力产业升级转型;为投资者拓宽渠道,丰富投资选择;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金融力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随着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科技赋能交易创新,中国期货市场必将在全球金融版图中续写辉煌篇章,持续为实体经济服务,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稳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个人观点:期货在国内的发展是金融进步的必然,虽历经波折,但通过不断规范与创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金融要素,将持续推动经济与金融协同共进。